联系人:郭先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
北京站:乘坐674、24路,在海运仓下车,共6站;全程约30分钟/3.9公里。
北京西站:乘坐623路,在东四十条下车,共22站; 全程约1小时10分钟/ 13.2公里。
北京北站:乘坐地铁2号线,在东四十条下车,A口(西北口)出,共6站;全程约40分钟/9.9公里
北京南站:乘坐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 → 地铁2号线,在东四十条下车,A口(西北口)出,共10站;全程约50分钟/13.4公里
首都机场:640路北京奥林匹克花园站 → 406路,在海运仓站下车,共34站;全程约2小时/27.2公里
空间狭小、就诊流程指示不明确、挂号排长队等问题尽收眼底
5月20日至24日,大连市卫生局在全市18家医院再次开展了“医院开放日”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记者随同大连市卫生局局长和本市多家大医院的院长们乔装成普通患者,深入到本市多家医院,亲自体验了一把看病流程,过程中,某些医院空间狭小、医生问诊时间过短、患者挂号需要排长队等诸多问题也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问题1
空间太小医患都觉太热
5月22日9时50分,暗访者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虽然已过挂号高峰,但一楼门诊大厅依然门庭若市。导诊护士前围了四五名患者,记者终于插上话:“后背有点疼,该挂哪个科?”“有心脏病吗?前胸疼不疼?后背是都疼吗?”几经询问,导诊护士建议记者挂骨科。
10时许,记者用时不到2分钟,顺利挂上了骨科平诊号。在二楼东侧狭小的外科门诊等候区已坐满了患者,根据大屏幕显示结果,记者还要等上30人。门诊走廊整洁有序,但是却有些不透气。记者发现,外科门诊诊室一边根本没有窗户,虽然才初夏,穿着短袖的门诊医生已经满头大汗了,而患者也各个直呼有些热。“门诊楼空间狭小问题已存在多年了,门诊布局也改了又改,10年3次改造。”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副院长吴泰华说,该院门诊大楼始建于1930年,一、二层楼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随着门诊量的逐年增多,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不过,门诊楼闷热问题,我们会尽快和物业联系,提前开启空调冷风。”院方表示。
问题2
过于迷信专家专家号紧俏
大医一院目前有多种预约挂号的方式,即便如此,专家号对于广大患者依旧“紧俏”。记者发现,有许多患者宁愿从上午等到下午,也不愿意去普通门诊,这种现象在很多医院都比比皆是。
那么,看病一定要挂专家号吗?大医一院门诊主任郭伟告诉记者,患者是否必须挂专家号,得看病情的缓急。许多疾病都要经过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性检查后,才能够得出明确的诊断,而这些工作普通门诊医生完全可以做。患者有病后,初诊最好先到普通门诊,经检查后没有明确诊断或是有疑难杂症的,再选择有关专科的专家。这对患者来说,节省费用又节约时间,也不耽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问题3
新式挂号方式遭冷落
5月29日7时30分,记者又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准备挂消化内科。该院每个楼层都可以挂号,但是此时三楼挂号处已经排了二三十人,而离挂号处不远的自助挂号缴费机却无人问津。记者用了1分钟时间,顺利挂上了消化内科平诊号,大屏幕显示排2号。“自助挂号机没用过,也不敢用,怕挂不上又耽误排队。”一名正在等候的患者说。
近年来,本市各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自助挂号机、自助化验单打印机等方便就医的设备遍地开花。但是,许多先进的设备患者不会用,还习惯选择老式的就医方式。“预约门诊服务优势诸多,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能用好这个平台,分析原因除了与患者的就医习惯有关系外,不了解该平台的功能操作也有一定关系。”大医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老年人不懂网络,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社区转诊、自助机等形式进行提前预约,甚至对于老病号来说,还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进行预约。
问题4
指示不明确医院像迷宫
“这医院楼好像迷宫,我来回走了几趟都没找到朋友住的病房。”近日,家住瓦房店的陈女士感叹道,她一大早就来医院看亲戚,可来回走了几趟也没找到。记者在各医院调查发现,医院也挂了很多指示牌,但是很多牌子指示不明确。还有的医院标识有中英文对照,但同一医疗名词,各家医院英文翻译都不相同。
大家正在阅读的文章: